編者按:該書作者盧平從于志學冰雪山水畫筆墨語言形式角度進行比較分析,通過對于志學冰雪山水畫語言成因的追問中,結合特定社會環境和個人經歷,理清了于志學繪畫觀念的來源與形成,冰雪山水畫所賴以發展的思想基礎和美學觀念,敘述了于志學是怎樣從黑土地貌特征中尋找到和傳統繪畫異樣的方法,構建了冰雪山水畫繪畫語言以及在其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和解決方案。該書通過于志學早、中、后期大量的作品與地貌特征和自然風光圖片作為關聯比較和形式分析,為冰雪山水畫形成提供了一個非常真實和詳盡的素材,展現出畫家在探索過程中的艱辛歷程以及這種藝術語言對中國畫在題材領域的拓寬和對當代繪畫材質變革的影響。通過對冰雪山水畫繪畫語言的管窺,可以反映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山水畫革新求變的一個縮影,對中國畫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在保持自身傳統文脈的同時以開放的胸懷吸收外來因素、創造表現時代精神的現代形態有著良好的啟示作用。

1955年于志學在肇東一中
于志學很早就展露出熱愛藝術的天賦。
在他的記憶中最早和畫畫發生聯系的事是在他5-6歲,他在肇東甜草崗鎮的寺廟里當廟童時,展露出他自己熱愛繪畫的喜好。
那年,為了擺脫病魔纏身,于志學的母親把兒子送到廟里,按照算命人的說法,要當三年的和尚。于志學年齡小,在廟里每天的活兒就是打掃廟堂。當時廟里有一個小柳和尚,念過幾天書,能給鄉里人寫符、念經,講佛經故事。于志學聽了他講的神話傳說,看到廟里墻壁上的畫由于年久風蝕殘缺模糊,就請求小柳和尚修補墻上的“墻皮畫”。兩人刮下灶坑和鍋底的黑灰,用膠和水調成了“墨汁”,為墻皮補畫。那時于志學還沒有受到他人影響,他喜歡畫畫來自于天性。
在于志學印象里,三舅、四嬸和“小山東”對他的童年藝術啟蒙有很大幫助。他四嬸是民間剪紙能手,可以剪出栩栩如生、滑稽可愛的小豬、小狗、小兔、鳥雀等。有一次,于志學看到四嬸剪的小豬兒身上還有幾朵梅花,不禁好奇地問,豬身上怎么還長梅花。四嬸笑著說:“傻小子,那哪是梅花,那是旋兒呀!彼麑λ膵鹭S富的想象力感到新奇。
“小山東”是當時從關內闖關東的一個13、4歲的小男孩,他心靈手巧,能把窗戶紙摳出各種圖案,然后包在還沒長大的葫蘆上。等到葫蘆長大把紙拿下來時,葫蘆上面就出現了各種美麗的蜻蜓、蝴蝶的圖案!靶∩綎|”還會用葵花桿做成“簫”吹奏“蘇武牧羊”。這些樸素原始的民間藝術在于志學幼小的心田里滋潤熏陶。
而對于志學繪畫影響最大的是他的三舅。三舅是一個鄉村土畫家,冬日里農閑時經常給村里人畫門斗,畫財神,在方圓十里八村有點名氣。于志學一看到三舅畫畫,就不離身邊,一邊看一邊學。三舅給他講“下山虎”、“云中龍”,還畫一種黑鬃黑尾的黑馬,但四只蹄子是白的,說這就是“雪里站”;還畫一只猴子蹲在菊花青馬的背上玩耍,并題為“猴子戲花青,人畜兩旺興”。于志學迷上了畫畫,他把四嬸的剪紙、三舅畫的財神當樣子來畫,還他所能看到的家里院里各種各樣的東西。畫久了,自然悟出了很多道理,也畫得有幾分像了。這時于志學已經到了上學的年齡,他渴望讀書和畫畫,因為家里窮,不能去念書,爺爺讓他和同歲的八叔一起當“小半拉子”(頂半個大人)干活,放豬、放馬。
于志學過了九歲,一個遠房在哈爾濱讀書的親戚聽說他特別想念書又因為沒有錢不能念,就托人捎來一些小學課本。于志學每天收工后就趴在炕上看,然后練習描課本里的插圖。開始爺爺天天罵他“點燈熬油販壞家”,后來看他不管怎么罵,還是照樣天天五更半夜地看書畫畫,怕把長孫熬壞了,就勉強同意用于志學的母親把陪嫁的耳環賣了送于志學讀書。
1944年,于志學開始在肇東縣宋站鎮道臺小學讀書。因為家里貧窮,因為交不起學費三起三落地輟學,復學,跳級,再輟學,再復學。在學校里,他仍然保持喜歡畫畫的習慣。年末時,學校組織學生為支前的軍屬寫慰問信,于志學就在信封上畫畫,他畫一個軍屬老太太喂了一群豬。老師不相信是這個經常輟學的學生畫的。當他又畫出第二張、第三張時,老師和同學們都心服口服了,大家開始對他刮目相看。
輟學返鄉時,父親把他送到昌五鎮李家席匠鋪學手藝,為了將來養家糊口。席匠鋪的李師傅有二十多年的編席經驗,手藝超群,可以在一張席面上編出半本百家姓。于志學經過幾個月的學徒前“鋪墊”,開始學編席子,很快就基本掌握了編織草席的技巧。當時吸引于志學編席的還因為席匠鋪附近有一家畫匠鋪,主要描畫箱柜上的圖案和送葬用的“扎彩”。于志學常常偷偷跑去看他們描金燙畫,有時手癢了還幫他們畫“開臉”。在短短的學徒期間于志學在兩個手藝鋪里得到了民間藝術的熏陶,師傅們都說他小小的年紀心靈手巧,將來肯定是“吃細食兒”的手藝人。
1950年,十五歲的于志學不滿足在席匠鋪學手藝,天天和父親軟磨硬泡,要到肇東縣讀中學。在肇東一中,于志學得到了嚴格的文化課基礎訓練。他認真、勤奮、好學、忠厚,受到老師的一致好評。肇東一中的學習對于志學藝術生涯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在這里遇到了他的兩位美術啟蒙的中外教師——王修治和索克洛夫,這兩位老師開啟了他了解中外藝術的大門。王修治畢業于北平國立藝專,是郁風的同班同學,曾受業于徐悲鴻、齊白石,一·二九運動被國民黨軍警鎮壓后避難來到黑龍江,被肇東中學聘請擔任美術教師,后來成為黑龍江省著名的考古專家。由于肇東是一個小縣城,沒有石膏像和宣紙,王修治沒法教學生畫素描和國畫,就要求學生認真臨摹《芥子園畫譜》,同時又告誡學生不能只照書本臨摹,要到大自然中寫生,要不斷發現新問題。作為班級美術小組組長的于志學從王修治老師那里,學到了傳統繪畫的基礎知識和中國畫的審美情趣。王修治老師治學嚴謹,經常給于志學講中國繪畫的“六法”和《古畫品錄》,在強調寫生的同時也要有創新意識,對于志學后來不墨守陳規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俄文老師索克洛夫,是一位白俄的后裔,也是一位擅長水粉、水彩和油畫的畫家。他很喜歡求知欲強熱愛繪畫的學生,經常讓于志學到他的居所,介紹俄國畫家列賓、列維坦、希什金和蘇里克夫的作品,還送給于志學很多俄羅斯畫家的作品明信片,為于志學打開了西方繪畫的窗口,使他直接受到了蘇俄現實主義美術和寫實的表現手法,這與后來于志學走上美術道路之后,自覺接受契斯恰科夫教學法的訓練,掌握寫實的表現技巧一脈相承。應該說俄羅斯現實主義美術在少年的于志學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不僅他后來研究冰雪山水畫借鑒了很多俄羅斯風景畫的繪畫因素,而且對于有著強烈創新意識、思維超前的于志學來說,正因為青少年時期受到的俄羅斯繪畫藝術的熏陶使他后來不易擺脫俄羅斯寫實主義影響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說起那時王修治和索克洛夫不同的繪畫理念,于志學認為他是幸運的。他能在一個小縣城的中學里,同時接受兩位很有藝術造詣的中外美術教師的藝術啟蒙,非常難得。中西方不同的繪畫同時在影響他,使他認識到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根源產生出的藝術樣式,各有各的優勢,不能因為學習了一方就排斥另一方;這使于志學從十多歲起就從兩種不同文明的對望與審視中,不自覺進行兩種文化相互間差異的比較,思考王修治和索克洛夫兩位老師哪位正確,自己應當怎樣做,他當時這種樸素的思維方式為他后來逐漸形成的不封閉、開放性、兼容性以及善于從不同文化內涵上吸收自己需要的養分的這種活躍開放的藝術思維觀點起了重要的鋪墊作用。于志學從那時就領悟到藝術手段方法有很多,不一定局限在一種方法上,中西繪畫是兩個不同的藝術形式,如同兩棵大樹,樹種不同,根干枝葉形狀也會不同,但因為都是大樹這同一木本植物,就會有相同的屬性和本質,就可以相互融合。當然,他那時的意識并不是出自對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是因為王修治和索克洛夫都是他的恩師,都對他有很大的幫助,他從心里尊重并愿意聽從兩位導師的指導,即使知道他們的理念不同也沒有排斥一方接受另一方。
肇東一中的師生至今都記得于志學當年刻苦學習和迷戀繪畫的一幕幕:“有一次他利用寒假沒有回家的時間,為學校畫了一幅毛主席畫像。那惟妙惟肖的刻畫,得到了全校師生的一致贊揚,轟動了肇東城,他也成為縣城里有點名氣的小畫家!薄澳菚r志學只要一有時間就掏出小本子為同學畫速寫,班級幾十位同學都被他畫過。他家里窮,沒有畫畫用的炭筆,他就自己燒柳樹枝當炭筆用!薄案咧挟厴I時學校動員學生一律報考理工科學校,以科學報效祖國。以志學當年的學習成績,報考當時黑龍江省內任何一所理工科大學都沒有問題,但他就是執意要報考藝術院校,導致他后來吃了很多苦頭! 〖3〗
少年時期的藝術熏陶,滋養了于志學的藝術才情,也使他熱愛繪畫的信念大增,他想起幾年前在村里遇到的一位說書人,那人看到了他的一些涂鴉,就說過“你這孩子很有悟性,還有靈氣,如果有一天能到省城哈爾濱去學畫,準會有大出息!睆哪菚r起,哈爾濱這個名字成為于志學走向藝術的一個目標。他下定決心要排除萬難去哈爾濱闖蕩,學習繪畫,義無反顧。(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編輯)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站無任何關聯。本網發布的訊息您如發現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聯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會選擇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