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從傳統的筆墨桎梏中突圍
“白石頭事件”過后,于志學豁然開朗,他找到了方向,便放棄了近兩年對雪景畫尤其對王維、李成、范寬等中國雪景畫高手的研究。
同時“白石頭事件”也讓于志學原來感受不深的問題凸顯出來,即傳統繪畫也是有缺陷或可說有局限的!耙部赡苡捎谖业膫鹘y功力不夠,按著祖宗的方法表現冰雪,沒有畫好反而暴露了傳統繪畫的弱點。我舅舅批評我畫的雪其實畫的是白石頭,實際上范寬、黃公望等人就是按照畫石頭的方法去畫雪。我們祖先非常偉大,但偉大不等于沒有弱點,起碼在表現東北的冰雪世界上,古人的方法就有缺憾,所以我就要改變這樣一個面貌!薄13〗怎么改變?首先要在先人創造性成果中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于志學首先從改變傳統雪景畫中的雪樹面貌開始。傳統雪景畫中的雪樹,基本造型沒有超出《芥子園畫譜》的樹譜, 諸家各種設色的樹法和葉法,不僅與北方的樹種區別很大,而且落雪或樹掛(冰掛)用傳統雪景畫的辦法無法表現出質感。倘畫雪山,還可以用傳統畫石頭的方法,留白處既為雪,但是畫雪樹,樹枝落雪后樹與雪之間互相交錯的豐富性和錯綜復雜的重疊關系很難用留空法表現,即使用“托物為雪”的方法,(“托物為雪”為于志學命名,意為通過某物象如樹枝作為支架,在其樹枝上留白,在留白的上面再畫另一層物象,在這兩個物象中間所夾的留白處沒有落墨的區域即為雪)或者靠渲染的方法把物象留白的周圍染黑,則留出的那個宣紙的“白地”就代表雪,但是不能表現雪的豐富質感,更不用說表現透明的冰。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1981年5月9日于志學所撰《冰雪山水畫技法》寫作提綱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于志學做了很大的努力。他曾去向王仙圃老師討教。王老師當時攻克北方的紅松,因為興安嶺主要以紅松為主。紅松的特點是干直株密,齊似高粱,形態章法,難出變化,在傳統中國畫中無例可循,不像江南的松樹,大多生長石縫中,枝干向橫、向側伸出,千姿百態,競相爭秀,故傳統留下很多繪畫典范。王老師了解于志學的心情,但面對前無古人的表現北方冰雪的方法,他也愛莫能助。他對于志學說,“你要想自己創造一套表現北方冰雪的畫法,談何容易,因為你完全拋棄了傳統那一套,那你就勢必失去了傳統能給你的經過幾千年提煉出來的參照系這個資源,你就需要一筆一筆從頭開始,這個難度相當巨大。中國山水畫歷年來風格演變是有跡可查的,突破一點都十分不易,你現在幾乎撇下傳統,另研他法,要突破的不止一點,難。太難了!” 〖14〗王仙圃的話引起了于志學的深思,但并沒有動搖他的決心。很多年過后于志學總結王仙圃的創作時談到:“王老師已經意識到了要改變傳統一成不變的繪畫模式,他是屬于那種融會傳統要略又巧于變通,守律而不拘古,創意而循規范的畫家,還沒能做到大無畏地徹底改變面貌,這可能是他沒能走到最后的原因!薄15〗

中國山水畫藝術網聲明:中國山水畫藝術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瀏覽者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和本網站無任何關聯。本網發布的訊息您如發現侵犯您的著作權,請及時和我網聯系,在提交相關證明文件后,我網會選擇刪除。